尊龙全球颜值排名第几

你的位置:尊龙全球颜值排名第几 > 新闻动态 >

琼崖纵队红旗不倒之谜:冯白驹称不是山藏人,而是人藏人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作者:莫孤烟

东北抗联与海南岛的琼崖纵队皆为坚持敌后作战的楷模,不过二者的最终结果却大相径庭。1940年之后,东北抗联遭受沉重打击,剩余力量退入苏联进行整训;琼崖纵队则在海南持续战斗长达23年,红旗始终飘扬,直至协同第四野战军的大军将海南解放。

完全不同的结局之所以会出现,乃是敌我力量、组织能力、群众根基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抗联所对抗的敌人为日本关东军与伪满政权。1936年之后,日军在东北的兵力由20万增长到了90万,伪军数量约为10万。即便处于鼎盛时期,抗联的兵力也仅有3万多人,敌军兵力是我方的30到40倍之多!

【抗联主要领导的雕像】

东北被日本当作侵略中国的“后方基地”,日军在此投入了精良部队与先进装备,还推行“治安肃正计划”,调集60万兵力不断进行“围剿”。他们甚至采用“屯田并户”的方式,强行把群众迁移到“集团部落”,严格控制粮食的流通,这使得抗联得不到群众的支持。民众进山得带上通行证,而且只能携带单人的口粮,抗联战士只能去吃草根树皮,常常因为断粮而饿死。另外,抗联的“密营”(后勤据点)由于叛徒的出卖多次被破坏,更加剧了生存的危机。

琼崖于1927年便开始建立根据地,哪怕遭受了两次反“围剿”的失利,依然凭借母瑞山重新构建根据地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琼崖的部队于五指山等区域建立起牢固的解放区,这个解放区覆盖了全岛超过五分之三的面积,人口数量在百万之上。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之时,兵力仅有大概6700人,并且日军的主要力量大多集中在华北、华东战场,海南所面临的战略压力要小许多。所以,琼崖革命武装能够在敌人的间隙当中发展根据地,并且逐步将规模扩大。

【琼崖革命武装】

抗联是整合多支武装力量而形成的,像义勇军、山林队、旧东北军等都包含在内,其成分繁杂且缺少统一的指挥体系。举例来说,第8军军长谢文东、第9军军长李华堂相继叛国投敌,而杨靖宇、赵尚志等关键领导人又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英勇牺牲,这使得部队的士气一落千丈。组织路线方面存在的分歧同样削减了部队的战斗力,例如赵尚志曾经被以莫须有的理由进行处分,抗联因此有段时间陷入到群龙无首的状态。

此外,东北地区幅员辽阔,人口稀疏。日伪势力蓄意挑起各族之间的矛盾,驱使伪蒙骑兵对东北抗联展开围剿,致使关系破裂。而且东北抗联在早期的时候,组织构建相对薄弱,1931年时其组织成员仅有2000人,并且大多聚集在城市,在农村的动员能力有所欠缺。

琼崖革命武装一直以冯白驹为中心,构建起强有力的领导体系。哪怕在1933年母瑞山突围后仅剩下26人的艰难绝境里,也没有一个人叛变。通过内洞山会议,组织重新确立了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,从而保证队伍保持高度的团结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琼崖武装凭借群众的力量构建情报网和补给线,即便在日军“蚕食”的情况下,也能够发动外线作战,形成了“军民一体”的抗战局面。

东北与海南在气候环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,这也是东北抗日联军(抗联)和琼崖纵队(琼纵)有着不同命运的关键因素。东北的冬季长达7个月之久,气温能低到零下40℃,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缺少棉衣,常常由于受冻挨饿而出现非战斗减员的情况。在密林中风餐露宿且面临断粮的状况,这进一步削减了他们的战斗力。

琼崖纵队拥有海南岛的热带雨林与险峻山川作为天然屏障。母瑞山山峰林立,五指山沟谷交错,日军曾无奈悲叹:“在此处,就像是置身于迷宫之内。”更为重要的是,海南四季无冬,野果到处都是,即便遭受围困,战士也能依靠采食椰子、芭蕉、野薯来维持生命。

我军执行登岛作战任务的部队与琼崖纵队在五指山胜利会师。

1932年,广东的军阀陈济棠派遣众多兵力,针对海南根据地开展了第二次“围剿”,其力度相较于之前蔡廷锴那次要大出许多,居然动用飞机进行火力打击,根据地先前积累的物资差不多被破坏得一干二净。冯白驹率领百余人躲进母瑞山,他们靠野果充饥、用芭蕉叶当被子,坚持了长达8个月的时间,最后只剩下26人。在绝境里,他们意外发现了一片野蕃薯地,正是这如同“天赐”般的粮源,使得这26人度过了艰难绝境。当时的报纸宣称“琼崖的匪患已经消失”,可谁能想到,恰恰是这26人,最终掀起了推翻反动统治的巨大浪潮。

地理方面的优势必须要和战术相互融合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琼崖纵队采用分散兵力的方式,运用“麻雀战”“夜袭战”不断袭扰日军;到了解放战争阶段,琼崖纵队凭借五指山根据地,发起了秋、春、夏三次攻势,消灭敌军达4900多人。1950年的时候,当蒋介石军队吹嘘“伯陵防线坚不可摧”之际,琼崖纵队早就将敌方的情况探查清楚,为第四野战军的渡海部队提供了准确的情报,最终凭借木船冲破了那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,创造了战争中的奇迹。

【投身海南战役的四野全体将士】

1950年5月1日,海南得以解放。琼崖纵队最初仅有26人,后来发展成了一支拥有2.5万人的强大队伍,它与第四野战军一同升起了海岛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。在23年的时间里,该队伍牵制了敌方数十万的兵力,消灭日伪军的数量达到5800多人,在战略上对全国战场起到了策应的作用。

琼崖武装取得的成功表明,要坚持长期的斗争,稳固的根据地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以及深厚的群众根基是关键要素。要是谈及琼崖红旗始终不倒的首要功劳,那必然要归功于冯白驹。冯白驹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,自1926年参加革命起,经历了母瑞山的绝境、日军侵略琼崖以及蒋军的围剿,他一直都是琼崖军民的核心支柱。

1930年的时候,冯白驹才27岁就担任起琼崖特委书记一职。当时根据地处于几近被毁灭的危险境地,在这种情况下,他引领群众开展“红五月”运动,对基层组织进行恢复,重新组建红军游击队。1939年,日军入侵琼崖,冯白驹率领独立队在潭口渡口抵御日军,从而开启了琼崖抗日的第一枪。在之后的五年当中,由于电台遭到毁坏,琼崖完全失去联系,冯白驹独自制定出“坚持内线,挺出外线”的策略,多次粉碎日伪军的“扫荡”,并且在1943年的时候还协助黎族领袖王国兴发起白沙起义,开辟出白沙根据地。

海南获得解放之后,四野15兵团的领导与琼崖纵队的领导一起合影,在合影的前排左数第三位是冯白驹。

冯白驹有这样一句名言:“不是山藏人,而是人藏人。”在1932年被困母瑞山之时,群众不顾生命危险把粮食藏于棺材内运进深山;在抗日战争时期,群众为部队送粮送药,甚至采用“认亲”的办法来掩护伤员;1943年白沙起义的时候,黎族同胞拿着弓箭去对抗日军的机枪;1949年四野大军渡海之前,渔民主动对木船进行改造,数千船工冒险为大军引航……

就像冯白驹所说的那样:“琼崖革命的每一粒米、每一颗子弹,皆为人民以血汗所换取。”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,超乎了血缘联系,构建起敌人难以攻克的堡垒。这便是琼崖武装在海南岛能23年红旗不倒的根源所在。

#热问计划#